“廊坊本叫侍郎房,一千年前把名扬。一南一北龙凤河,宝井吐珠兆吉祥……”一段歌谣,传唱出京津走廊
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来。
廊坊名字的由来,与出生在当地的一位历史名人紧密相连。他的名字叫吕琦,曾任五代时期后晋兵
部侍郎。吕琦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儿子却是赫赫有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
的吕端,就是吕琦的儿子,北宋初年曾任宰相。
吕琦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
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
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 廊房——— 廊坊。
滕中新老人曾在廊坊市党史部门工作多年。老人告诉我们,廊坊在20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落,
那时的名字叫“郎房”。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东安,现廊坊市安次区)记载:“郎房,离城(指东安县
城,现安次区光荣村)三十里;方位,县城东北路。”那时的廊坊,只有十几户人家。“郎房”演变成“廊房”
,源于晚清光绪年间京奉铁路(现京山铁路)的修建。铁路修通后,1897年在郎房村西设立火车站,站牌为
“廊房”。滕中新说,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当时修建铁路的勘测人员很多来自北京,在北京前门一带有廊
房头条、廊房二条等地名,因此这些早期的铁路修建者将“郎房”写成了“廊房”并被沿用下来。
从“廊房”变成“廊坊”,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滕中新分析,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书写好看、方
便或者图省事,将“房”写成“坊”。三角地上成长起现代小城。
在廊坊人的记忆中,廊坊的成长与铁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清时期,京山铁路修建并在廊坊设
站。随着铁轨的延伸,在原来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客商开始云集,人口与日俱增。短短几年,廊坊从一
个不知名的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小镇,并随着义和团“廊坊大捷”蜚声国内。
如今,穿行在廊坊市区笔直宽阔的马路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看不到半点过去村庄的影子,曾
是高宅大院的“侍郎房”更是早已无迹可寻。
如今从横跨京山铁路的银河大桥西行,便来到了廊坊的“原点”——— 当年的郎房村。老廊坊人将这里
称为“三角地”。如果不是当地老人的指点,我们险些与廊坊最古老的元素擦肩而过。窄窄的街道,临街的
房屋有的出租作了美容美发店,有的开成了小饭馆。虽然店铺的招牌还不算陈旧,但灰暗、破损的墙体
让人一看便知这已是有年头的老屋。紧靠京山铁路的,是已经被废弃了的廊房火车站。这座晚清时期的
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更显寂寞,偶有列车疾驰而过,巨大轰鸣声惊起了在铁皮屋顶上“踱步”的几只麻雀。
随着1989年廊坊新火车站的投入使用和城市的发展,这里渐渐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今,这里的
老居民绝大多数已经搬走。站在银河大桥上向四周眺望,桥下被一片砖红色填满的三角地在远处高楼大
厦的映衬下,反而透出几分沧桑与质朴。对于这片早已失去往日繁华的地方,廊坊人有着特殊的感情:
开发一定要与保护并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放飞人们怀旧思绪的一个绝
好去处。
涌现的历史名人
廊坊地处河北平原中部,自古名士荟萃,英雄豪杰和能者巨匠同当地民众一起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
文化景观。历史名人是指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以至现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政治人物、农民
起义领袖、文学艺术家、思想家、学者、科学发明家等。依据有关资料,对该区较为重要的历史名人简
介如下:
韩婴,固安人,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开创者。汉文帝时任博士,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武
帝即位,招为贤良文学之士,传授《诗经》。
刘放(?~250),固安县方城人,汉广阳顺王之子西乡侯刘宏后裔。善写檄文,魏齐三代帝王诏令多为
其所作。齐王正始元年(240年)为左光禄大夫,六年转骠骑大将军。
张华(232~300年),固安县方城人。晋惠帝时,因辅佐朝廷有功,进封壮武郡公,数年后为司空
领著作。著有《博物志》等作品。
张弘策,固安县沙垡人。随梁武帝西征,为辅国将军,迁卫尉卿。尽忠奉上,重友情,惜人才。
韩延徽(882~959年),廊坊市广阳区人。他建议辽太祖变易风俗,发展生产,草创制度,加强君
权,筹划军机,兼并室韦、党项诸部。世宗朝,迁南府宰相。
吕端(935~1000)年,廊坊市广阳区人。宋至道元年,继吕蒙正为相,太宗赞他“大事不糊涂”。
史天倪(1187~1225),永清县张四营人。1214年,成吉思汗授他为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
,后官至兵马都元帅。
史天泽(1202~1275),永清张四营人,史天倪之弟。天倪死,袭为都元帅,复真定,败金将武仙
,杀红袄军将领彭义斌。金亡,又参加攻宋战争。中统二年,任中书右丞相。
郝经(1223~1275),元初从山西迁往霸州信安镇。忽必烈征宋,他随军南下,进《东师议》,详
述灭宋方略。其《经史论》对我国史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刘体乾,廊坊市安次区光荣村人。明隆庆初任户都尚书,赠太子少保。民间留传“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美德佳话。
王复,固安县沙垡人。明景泰初,蒙古也先拥英宗入关,邀大臣迎驾。王复奋然请往。也先令左右
持刀胁迫,王复力辩,威武不屈。事后升左通政。
傅好礼(?~1613),固安县马庆人。明万历十四年入朝为监察御史。上疏六陈:通上下,诛奸欺
,节宫宴,停内操。止山林行幸,罢外戚世封。巡按山东时,弹劾不法官吏,朝野为之震动。
于成龙(1638~1700),顺治十年随父迁至固安县南房上村。康熙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
,奉诏主持浑河治理,京畿免受水患数十年,御赐河名“永定河”。
蒋鸿遇(1884~1929),固安县南房上人。“民元革命”后,参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授参谋长之
职,人称“二萧何”。讨袁战争中,他促成四川独立,粉碎了袁世凯窃国复辟美梦。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辅
佐冯玉祥拥兵北京,挥戈朝政,推倒曹锟赌选政府,击散清室小朝廷。
刘凌沧(1907~1988),固安县南赵各庄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著名画家。所作《广陵赏菊图》、
《文姬归汉图》、《杨妃出浴图》等作品,在北京引起轰动。在民族绘画工笔中吸收西方绘画风格,可
谓独树一帜。
潘秉衡(1912~1970),固安县西塘洋人,著名玉雕专家。经多年潜心探求,其琢玉技术日臻成熟
,被誉为北京玉器业“四大怪”之首。一些作品被列为国宝珍藏,成为我国现代雕玉史上的一代宗师。
刘六、刘七 文安县刘庄子(马武营西北)人。明中叶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正德五年(1510年)率
众起义,曾三次进逼北京,转战河北、山东,破州县无数。
赵燧(?~1512年),明中叶起义军谋士,号赵疯子。霸州秀才。正德六年为刘六、刘七起义军所
俘,遂为起义军谋主。
谷大用 文安县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受皇帝宠爱,担任御用特务机关西厂头目,
与刘瑾等并称“八虎”。刘六、刘七起义失败,他冒功升赏,后被斥逐,籍没家产。
高寀, 文安县人,明神宗宦官,任御马监丞。为使阳道复生,派爪牙购买大量儿童,碎颅刳脑以
食,并整日与歌女房中“相逐为戏”,备极荒淫。
董海川(1797-1882年),文安朱家务人,清咸丰年间太监,内家八卦掌始祖。参与北方农民起义
捻军,受阉为太监,潜伏宫内,以策内应。
李莲英(1848~1911年),大城县李贾村人。一生诡计多端,紧紧依附慈禧太后,效尽犬马之劳,极尽阿
谀诌媚之能事,终于成为清末一代权监。
王敢群 文安县贾各庄人,义和团首领。密谋攻击文安县城,因泄密失败。
张绍曾(?~1928年),大城县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辛亥武昌起义时,密谋进兵丰台,推翻
清廷,因泄密逃往上海。1923年当选国务总理,旋被迫去职。1924年国民军起,他密谋响应,未成。
张作霖(1875~1928年),北洋军阀奉系首领,马贼(土匪)出身。据大城县冯庄《张氏家族谱》
,第九世张天达(张作霖父辈先人)外出闯关东。
韩复榘(1890~1938年),霸州台山人。经18年戎马生涯,爬上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宝座,成为
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大军阀。一生充满矛盾,富于传奇,色彩斑谰,是旧中国上层社会的典型标本
。
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出生于永定河流域固安、永清、广阳、安次地区的历史名人多为官吏学者类建
设型,且聚集于牤牛河支流;出生于大清河、子牙河流域文安、大城、霸州地区的历史名人多为起义军
阀太监类破坏型,且聚集于文安洼、百草洼、溢流洼等洼淀单元。
所谓建设与破坏,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是非对错的价值评判,因为破与立乃互依互存的对立统一体。
对真、善、美的追求,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但战争的作用同样不可轻视。
如今的廊坊,北临首都北京,东与天津交界,南接沧州,西连保定,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环渤海腹
地,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到外高楼大厦,绿树花草环抱。(乘客车请微信关注:“同益出行”微信购票平台!
|